很多人都不了解孙权称帝,接下来跟着历史百科小编一起欣赏。
公元220年,枭雄曹操的病逝,这对当时曹、刘、孙三方对峙的势力而言,是极其重要的事件,这三家所采取的一系列应对措施,最终由三方鼎立演变成三国鼎立,政治、军事上的竞争更显白热化与精彩纷呈。
继承父兄基业的孙权,以其精明的政治头脑,在强敌环伺的情况下,于长江流域竖立起皇权的旗帜,成为中国历史的长河中,南方奋力崛起的开端。
适时转型
孙坚起家之时,有程普、黄盖、韩当、祖茂四员大将,以兄弟相称,带有强烈的草莽江湖气息,虽然没抢到什么地盘,但凭借手下大将打出了响亮的江湖名声。
到孙策创业,跟随身侧的是四个父辈兄弟,再多了个结拜兄弟周瑜,仍然是江湖味极重的架构。这种重情重义的组织架构对孙吴在创业之初,起到了积极关键的作用。
但是随着孙吴集团的逐渐壮大,这种自由散漫、毫无法纪的组织架构,只懂得蛮力争胜,必将成为孙吴势力可持续发展的绊脚石,接任后的孙权马上对内部作出了适当的调整。
时值数量众多的中原名士逃到江东避难,孙权将部分人才纳入了领导层,让整个的组织架构相对平衡。而自幼爱好学习的孙权拜张昭为师,作了一个带头榜样;潜移默化之下,整个江东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,高层内部也从江湖形态向智慧式的机构逐渐转变,实现了良好的转型。
在以后与魏蜀的对抗中,江东的英才能不断涌现,从不断档,为孙权的守业与称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,这种学习风气实在是助益良多。
调整内部关系
孙坚与孙策两父子的意外离世,对孙氏集团来说不啻是两次巨大的打击。孙权接手时依然处在乱世之中,而且面临的形势更为紧张复杂,孙策留给其弟孙权的,不是一份单靠守成就可以坐享其成的安稳基业,稍有不慎就必将灰飞烟灭。
在确保已有地盘的情况下,孙权接手后就立即攻占庐江郡,为开拓创造了有利的条件,然后是一连串眼花缭乱的操作:灭黄祖报仇、赤壁抗曹、袭取荆州、夷陵败刘备。这期间的过程,既是不断调整自身的稳定,巩固已有的基业,也是开拓的不断尝试。至此,西蜀因将重心转向北伐的备战,再无余力进攻东吴,在保有三峡以东的长江流域的情况下,三国鼎立的格局才最终确立。
当时的三峡以西是刘备所占有,北方曹操势大并已实现统一,在客观上已无法再往外拓展;因而将重心转向内部淮泗集团与江东集团的逐步融合统一,消除以地方大族为首的山越与汉人联合反抗孙吴统治的动乱,意图让所辖区域趋于稳定的状态。
暂缓称帝
公元220年,曹丕率先代汉称帝,次年刘备宣布称帝,身为三大势力之一的孙权自然也有称帝的野心,但自身的内部环境、外部形势的困扰,在对待这两个新立政权的处理上,陷入了两难的处境。
首先是东吴内部的江东化进程还没完成,孙权并没有得到江东士族的倾力支持;同时淮泗集团内部的意见也并不统一,例如张昭等以“尊汉”为己任的旧派士族,妄想通过孙权去恢复汉室的社会秩序。
而在法统上,曹氏已完全统一北方州郡,再通过外禅的方式,实现汉、魏皇权的和平转移。刘备则是身具汉皇室血统,有着天然继承者的身份。这两家或禅代或继承,皆具备合法性,孙权与之相比是绝对的身处下风。
更令孙权忧虑的是,己身的实力并不占优,如若急于称帝,昭告天下时必然要否认曹刘两家政权的合法性,唯有如此才能得到“顺天应人”的地位合法性,但这样将导致两国的联手攻击,暂缓称帝成了孙权顾全大局的理想选择。
称藩以退为进
不想与两国开战,孙权选择向曹魏称臣,既是孙氏家族与曹魏政权在建安年间陆续结成婚宦关系,曹操对孙策、孙权也有提携之恩,并且也可借助曹氏突破汉室“非刘氏不称王”的原则,实现他最终称帝的终极政治构想。
曹氏在建国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摧毁汉朝的20等级爵制,重新建立了5个等级爵位,这样在曹操封王后,与皇帝同为君主,区别只是差了一个等级,在最终实施禅代时比较容易运作。这背后的政治意图,孙权也是明察秋毫,自然是要借鉴一番。
孙权称藩是以王国形式,原封不动地进入魏国,并借王国的制度,完成由汉末江东割据政权向魏属王国政权转化,使政权存在合法化。
在曹魏一级主权的覆盖下,形成自己对江东的二级主权,生成一个独立于曹魏之外的地方君臣系统。与曹魏宗室不同,吴国的自治权利与其有天壤之别,远超一般宗主国与封国的关系。
向魏称藩之后,在封国内形成“君臣与主从”关系,对于解决江东本土士族的问题是一个利好的信息,他们原本是东汉王朝所任命的官宦,在孙吴王国成立之前,原则上并不处于孙吴的支配,只是屈服于武力镇压之下,因而内部的矛盾一直难以克服,现在则是可以对江东原汉朝官僚群体进行整肃与转换,从汉臣走向吴臣,建立了新的统治秩序。
可以说孙权向魏称藩,表面上是臣服于魏,由三方势力变成两个皇权,似有统一的趋势,实则是继续走向分裂,成为一个完美的跳板,为孙权日后称帝提供了可能性。
称帝
孙权暂缓称帝,为他获得了解决内部矛盾、增强实力的时间;同时刘备病重不治,诸葛亮为了北伐的大计,与他重修旧好,默认了孙权对于荆州的主权;曹丕则是忙于巩固自己的政权,无暇分身他顾。这样一来,在曹操病逝之后,三方势力当中,孙权不但充实了地盘,还将防线往外推移;还避免了蜀汉报复以及曹魏征讨的巨大政治风险,是唯一真正获益的一方。
时间去到公元227年,此时的曹丕已死,政治经验欠缺的魏明帝曹睿继位,对于老牌政治家孙权来说已很难构成威胁;蜀汉也正式开始了浩浩荡荡的北伐,可惜劳民伤财之下,并没有获得什么实质性的进展,实力还有所下降。
被放任良久的孙权,终于在公元229年,在武昌宣布称帝,改元黄龙。至此,孙权不但完成了其兄孙策的托付,守护了江东的基业,并划江而治达成了自己称帝的野心。
结语
孙权一路走来,称帝之路所遇的困难令人无法想象,能不断地成功闯关登顶,除了凭借隐忍的品性以及卓越的政治才华,也离不开其毕生好学的良好习惯。
他从称藩开始所做的战略规划,其政治预见、政治智慧与能力皆体现得淋漓尽致,而能支撑起这一切的,唯有海量的知识方可做到,知识是力量的源泉,古今皆如是。
免责声明:www.yesbaike.com只负责收集整本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!
【相关文章】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yesbaike.com/view/82259.html
声明: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,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,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。